聖本篤生於公元四八○年,羅馬東北山區小鎮努爾西亞。出於名門家族的聖本篤,年青時在家人安排下到羅馬求學,期望一朝學成後飛黃騰達。
當時的羅馬帝國政治黑暗,宗教紛爭,聖本篤便退居到一座小村莊的聖堂,潛修典籍,長達數年之久。後來他在羅馬東南蘇比亞可的一處山洞,遺世隱居了三年,祈禱勞動,克苦修身,過著隱修生活。
他的聖德漸廣為人知。當時有一所修院,再三懇求他出任院長,他勉為其難上任。後來與院內過慣安逸生活的修士不和,受到他們時加逼害,他便決定離開,創立了自己的修院。其後在羅馬以南一帶,相繼創辦了十二所修院。不久,他把修院事務交由一名弟子管理,自己則尋求更深層的修道生活。
最後,聖本篤在卡西諾山拆掉了的太陽神廟處,建立了他的會院;收門徒,立修院。因他曾在山洞中體驗過極度嚴苛的埃及式苦修生活傳統,亦見過一些修道團體於縱墮落。於是約在公元五三零年寫下了他的傳世之作﹣「聖本篤會規」,成為西方教會的隱修始祖。
聖本篤精神樸實無華,他以聖經為依據,訂定十二級謙遜神修指引,使人在清靜中默觀,透過祈禱、研讀和工作,在神修、智力和體力勞動之間居得平衝,三者相輔相成,並透過十二級謙遜,努力不懈革新自己,以臻於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。
公元五四七年,聖本篤在眾弟子圍繞中,主懷安息,魂歸天國,安葬於卡西諾基地。
十二級謙遜是聖本篤靈修的高峰,我們拾級而上。在生活中逐步成長的目標,就是要達到全心愛主,無恐無懼,一切的行為舉止都是發自內心的真我,不卑不亢的完備境界。
在這個繁忙的社會,每一刻時間都是趕著做 千絲萬縷的瑣碎事務,我們可有記得公正的上主時刻在注視我們,我們有否將天主放在首位?
對於佔據我們身心的成見和慾望,我們有否足夠的意志力去掃除,以便亳無保留地向天主開放自己,去承行他的旨意?
愛,推動我們去奉行天主的旨意 。我們會願意在生活中跟隨基督的引導,並接納主所透過的長輩及值得我們學習的人對我們的循循善誘?
在生活的道路上,我們會面對很多壓力和挫折,有時甚至好心沒好報,我們會不會因而怨恨天主對我們不公平呢?或會倒過來想,我們的生命因而會更肖似耶穌,從而背起我們的十字架,決心堅持到底,超越所有阻擋我們接近天主的障礙。
若我們立志不怕艱難接近上主,我們不單只是靠內心的掙扎,或者也要承認需要別人的幫助?如果我們怕丟臉,處處掩飾自己的弱點,戴著面具做人,又如何能虛心求人幫助而成長呢?
在崇尚競爭的現代社會,我們濫竽充數,往往是因為怕落後於人,又怕在名譽地位上低下於人,我們何時才會滿足呢?其實,天主給我們每個人不同的使命,我們是否願意安心做好自己的本份?
當我們接受了自己無德無能,就能了解到原來自己的價值,不是基於自己的功德,而是來自天主對我們的愛,我們會不會以這個愛德的眼光,學習去欣賞他人呢?
我們未必身處修院,但如何也會有各自的生活圈子或團體,無論在家庭、堂區、公司或學校,我們有沒有著意標榜自己,或者自命清高?或是會腳踏實地,不介意在平凡生活中循規蹈矩?
待人處事,我們有沒有只顧發表意見,而忽略靜心聆聽天主的訊息 、他人的意見?
我們是否終日嘻嘻哈哈,沒頭沒腦,常講虛言妄語?是否不尊重他人的講話?或是把他人的肺腑之言嗤之以鼻,從而逃避他人話語中的訊息?
我們會不會出口傷人,或講多做少?又或許能夠安慰、鼓勵他人?
我們中國人有一句名言:「有諸內則形諸外」,我們是不是無論祈禱或工作,對己對人,都能空虛自己,讓天主的愛充滿我們,亳無障礙地透過我們的思言行為表達出來。